芝兰茂千载,琴瑟乐百年。
在春未尽、夏初临的5月,碳阻迹在北京见证了两位一直关注生态环境领域的记者朋友婚礼,并对婚礼进行了碳中和认证。
图:摆在婚礼现场的碳中和证书
图源:婚礼新人提供
本场婚礼的碳排放量计算主要参照了联合国与碳阻迹共同编写的《绿色会议指南和行动》,涵盖了交通排放、住宿餐饮排放、婚礼用品排放、婚礼能耗排放、废弃物处理排放五大部分。
经碳阻迹核算,这场不到50人的婚礼,产生了大约5.68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。其中,交通、住宿餐饮、婚礼用品的排放几乎是这场婚礼的所有碳排放,占比超过了99%。最后,这对新人通过购买生物质能发电厂工程产生的CCER(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)抵消了此次婚礼产生的全部碳排放,实现婚礼碳中和。
图:本场婚礼的碳中和证书
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当下,举办一场别出心裁的碳中和婚礼,对新人来说,显得更加意义深远。环境领域是他们的交集所在,举办碳中和婚礼是他们的私心,更是他们的美好心愿,希望通过婚礼带动更多的人来了解碳中和、关注气候变化。
在婚礼筹办之初,碳阻迹就与两位新人的婚庆公司沟通,向他们科普碳中和的概念,并且一起讨论和策划婚礼中可以减碳的场景,希望在保证婚礼唯美、浪漫的同时,尽可能的去减少婚礼中的碳排放。
图:婚礼现场
图源:婚礼新人提供
整个婚礼没有过度的装饰设计和繁琐流程,反而让大家更投入到婚礼现场的情感和情绪中。
婚礼在阳光明媚的下午举行,充分的利用了自然光线,减少了电力使用;没有安排婚车车队,把宾客住宿酒店安排在婚礼场地附近,仪式当天步行就可到达现场,减少了婚礼中的交通碳排放;婚礼中几乎没有使用一次性用品,必要的大件装饰用品选择了租用的方式,婚礼结束后可以重复利用,而不是直接丢弃。
除此之外,婚礼上还有诸多小巧思,环保的同时让大家眼前一亮,也赋予了这场婚礼更多的纪念元素。
新人用一面镜子代替了传统的迎宾海报,吸引了年轻宾客对镜自拍,而且婚礼结束后,镜子被新人带回了家继续使用;誓言卡是新人亲手制作的,用了旅游时从云南临沧村里老奶奶那买来的芒团傣族手工纸,再贴上公园里捡的松针、野花,漂亮又有意义;就餐区提供的餐卡是特别的“种子纸”,揉碎、泡水后,埋在土壤里,一周后就能长出太阳花嫩芽······
图:可重复利用的金属材质糖盒和“种子纸”餐卡
图源:婚礼新人提供
碳中和婚礼,简约却不简单。
更重要的是,这场婚礼给环境带来的正向影响。婚礼仪式中专门设置的碳中和宣传环节,让宾客们对碳中和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,并且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去亲身实践减排场景。
以及,《南方周末》报道了这场婚礼➡️相约春天,我们办了场“碳中和”婚礼,这让更多普通人知道了碳中和,也意识到普通人的生活与应对气候变化并不遥远。
碳阻迹作为技术支持方,见证了这对新人的“碳中和婚礼”全过程,也希望与更多“志同道合”的新人合作,共同推动个人“碳中和”,带动更多人关注气候变化,也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低碳行动。
